近两年,光伏行业冒出一个新玩法叫“送电站”。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不掏钱买设备,有人给你在厂房屋顶装好光伏电站,前几年的发电收入归投人家所有,等人家收回本了,电站白送企业再用二三十年。听着像“分期买电站”,但里头门道可不少。
以前流行的EMC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是投资方建设光伏后,和企业方分账25年,但很多企业嫌周期太长。想想看,25年里万一工厂搬迁、电价波动或者设备老化,怎么办?变数太多了!现在这个新玩法把时间压缩到三五年,资方必须尽快回本,倒逼着他们在设备选型、发电效率上玩命优化。
以彩弘锦的“3.9年送电站”为例,为保障发电效率,他们选用的组件、逆变器都是国际TOP10品牌;运营团队24小时在线,实时响应、周清洁、月巡检,还配有运维机器人,呵护“光伏蓝”。这相当于把光伏做成了“快消品”,靠走量摊薄利润。
其实电站送出去之后才是重头戏。就像买电动车不能只看续航,关键得看电池衰减——光伏电站也怕灰尘堆积、设备老化、运维跟不上。这时候就能看出真功夫了。
3.9年后,光伏到手,企业方为保障发电效率,呵护光伏品质,可能依旧要寻找运营商,负责光伏的后续运维工作。比如对光伏进行智能监控、机器人清洗、定期巡检/保养、故障维修、周边环境管理,以及AI预测性维护等。所以,对于光伏从业者来说,修炼一身“运维硬功”非常重要。
现在领先的企业早就不止盯着发电了,有的配置储能,“光储协同”,让光伏的价值变得更大;有的建设了虚拟电厂,通过参与需求响应,获得额外收益,同时保障光伏的消纳;有的玩转碳资产,发绿电换碳积分。还是以彩弘锦为例,建设“源网荷储”协同运行的微电网项目,并通过虚拟电厂为微电网赋能。云端调度配合本地调控,让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说到底,光伏行业正在从“卖设备”变成“卖服务”,从“挣电费”升级到“挣生态”。那些既能做好脏活累活(运维),又能做好技术创新(AI调度)的人,才是这场绿色革命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