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正迎来531政策带来的深度变革。这项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政策,将新能源发电推入全面市场化定价时代,尤其对工商业光伏项目形成显著冲击波。
政策核心在于推动行业摆脱补贴依赖,通过差异化的电价机制实现市场化转型。2025年6月1日成为关键分水岭,届时新增项目将全面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电价由市场供需决定。这种转变直接改变了项目收益模型,企业需要建立动态电价预测体系,从“保量保价”转向“量价博弈”模式。
工商业项目首当其冲。根据装机规模划分,6兆瓦以下的一般工商业项目面临余电收益缩水,而6兆瓦以上的大型项目则需破解自发自用匹配难题。值得关注的是,彩弘锦等企业近期密集推进的光储协同微电网项目,正通过储能系统平抑电价波动、提升套利空间,在重庆、广东地形成示范效应。
市场化浪潮倒逼行业洗牌。补贴退出后,技术迭代速度显著加快。同时,区域政策分化加剧——山东等地通过储能配比要求引导项目优化,广东则侧重现货市场机制建设。这种差异化竞争倒逼企业必须构建属地化运营能力。
绿证交易成为新利润增长极。某光伏电站运营商透露,通过绿证交易可提升项目收益率1.5-2个百分点,部分项目已将绿证收益纳入基础财务模型。但市场波动风险不容忽视,近期绿证价格已从峰值回落约30%,考验企业的市场预判能力。
当前,行业正处于转型阵痛期,但长远看市场化机制将催生更健康的产业生态。企业需在技术路线选择、区域市场深耕、商业模式创新三个维度建立差异化优势。531政策不是终点,而是新能源真正市场化的发令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