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电、用电成本高、能源供应不稳定…… 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而在能源领域,有这样一个解决方案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 微电网。它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等多种设备构成,虽体量小,却能实现电力的独立发配与灵活使用,为能源供应的稳定与高效提供了新思路。
微电网的概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在印第安纳州的惠特灵炼油厂建造的 64 兆瓦设施,就被视为早期类似微电网的雏形。但直到 2000 年初,随着全球对能源可持续性和可靠性的需求不断攀升,以及分布式能源技术的逐步发展,微电网才真正受到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
我国对于微电网的研究起步相对国外稍晚。2008年初的特大雪灾,致使国内大面积停电,此次事件凸显了我国传统电网在应对极端情况时的薄弱环节,也促使我国加快了对微电网的研究步伐。2009至2010年间,国家科技部通过《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863)》立项了近十个有关微电网方面的研究课题,推动了微电网相关技术的探索。2011年8月,国网电科院微电网技术体系研究项目通过验收,首次提出了中国微电网技术体系,涵盖核心技术框架、电网应对策略、技术标准和政策等多方面内容。
2015年是我国微电网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拉开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序幕,明确提出开放电网公平接入,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新机制,并积极发展微电网技术。同年7月,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鼓励微电网商业化应用,自此,我国微电网行业迈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当下,微电网在国内外都有着丰富的应用实践。在国外,三一集团的微电网项目为非洲矿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内的微电网应用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像彩弘锦等企业在工商业微电网项目上展现出创新活力,例如彩弘锦创新性地将微电网与虚拟电厂相结合,落地了多个“源网荷储+虚拟电厂”的智能微电网项目,内部源网荷储协同,开展精细化管理,外部智能调度、将闲置资源参与需求响应或电力市场交易,显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园区的用电成本,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工商业微电网运营模式,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总体而言,我国微电网发展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从早期的理论探索到如今丰富多元的应用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未来我国微电网有望在能源领域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助力能源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