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虚拟电厂(VPP)被誉为电力系统的革命性创新。然而行业内部深谙一个现实:聚合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这一核心业务,目前贡献的收入不足总盘子的两成。当理想遭遇市场考验,从业者早已开辟多条生存路径。
一、核心业务:叫好难叫座
虚拟电厂的基础盈利点很清晰:即聚合分布式资源,为电网提供需求响应或辅助服务。当电网承压时,通过资源调节,换取电网补贴;或参与调频、调峰等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获取收益。更前沿的模式还包括代理分布式电源参与电力交易、开展场外电力指标转让。然而受制于市场机制成熟度、价格形成机制及政策壁垒,这些“主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利润来源。
面对核心业务盈利困境,不分虚拟电厂运营商将技术能力转化为产品,例如将虚拟电厂管理软件设为首要输出品,满足企业园区、能源集团自建平台的需求,配套的智能电表、网关等硬件设备同步形成产品线。同时,虚拟电厂功能正成为新能源产品的增值标签,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储能系统、支持双向充放电的智能充电桩,因兼容虚拟电厂调度而提升溢价空间。部分企业更将虚拟电厂模块嵌入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协同销售。
二、以项目驱动虚拟电厂落地
在我国特色的能源产业环境下,项目制成为虚拟电厂落地的主要载体。一是承接大型能源国企的虚拟电厂示范项目,以科研课题或电源工程名义获取建设资金;二是搭乘新能源东风,在新建光伏电站、储能项目、充电场站中植入虚拟电厂功能模块,以提升项目审批通过率或整体报价;还有以彩弘锦产业集团为代表工商企业项目落地派系,通过虚拟电厂,提升其光伏、储能、微电网项目的价值,为工商企业提供定制化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当前虚拟电厂的盈利困局,本质是新兴业态与市场成熟度错位的必然。政策机制有待完善,电力商品属性尚未充分释放,用户认知仍需培育。在此阶段,生存法则不在于执着“聚合资源”的理想形态,而在于将技术能力拆解为可交易的模块,无论是软件授权、硬件销售、工程服务还是知识输出。
虚拟电厂的终极价值毋庸置疑:它将是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灵活调节器。但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企业需要以现实主义的智慧搭建过渡性盈利桥梁。当市场机制成熟时,那些在技术沉淀与商业生态中提前布局的玩家,方能真正释放聚合价值的巨大势能。当前阶段,务实比理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