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和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的时代洪流中,售电公司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新能源占比快速提升、现货市场全面铺开、用户需求日益多元,多重因素交织下,传统依赖“吃差价”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快速适应现货市场以价格信号为核心的新规则,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力,成为决定售电公司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命题。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市场洗牌加剧,生存压力陡增
2015年的新电改如同春风化雨,激发了售电市场的活力,使得各路资本纷纷涌向售电市场。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缺乏竞争力的售电公司正逐渐被市场淘汰,面临着退出市场的命运。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已有数千家售电公司被强制注销。
二、传统模式遇困,盈利空间收窄
新电改至今已经10年,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售电公司传统盈利模式越发困难,原因如下:
1.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电力价格逐步市场化,售电公司的电价定价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传统依靠电价差额获取利润的模式面临挑战。
图片来自于网络
2.用户需求变化:用户对电力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关注价格,还需要更加灵活、可靠、绿色的供电服务。传统的“一刀切”供电模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3.市场竞争加剧:随着电力市场的开放,各类售电主体如发电企业、独立售电公司等纷纷进入,行业竞争加剧。售电公司面临来自多方的激烈竞争压力。
4.监管政策趋严:国家监管部门对售电公司的监管日趋严格,对电价、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售电公司的利润空间。
5.电力供给结构变化: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电力供给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比重下降,给售电公司的盈利模式带来冲击。
过去单纯依靠电价差的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售电公司如何在现货市场中实现盈利目标,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道现实大题。
三、破局方向:拥抱现货,锤炼核心能力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售电公司在电力现货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力现货市场的波动性为售电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盈利机会。以下是售电公司在电力现货市场盈利的几个关键因素:
1.市场预测能力:售电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预测模型,准确预测电力供需和价格走势。这需要对电力负荷、天气、发电成本等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是售电公司在现货市场获取利润的基础。
2.灵活的交易策略:售电公司需要根据市场预测情况制定灵活的交易策略。在预测价格上涨时适当增加现货采购,在预测价格下降时减少现货采购,同时还要根据客户用电需求灵活调整销售策略,最大化利润空间。
图片来自于网络
3.优化电源组合:售电公司可以通过优化电源组合,利用不同类型电源的成本和出力特点获取利润空间。如可以增加清洁能源电源的占比,利用其较低的边际成本获取价差收益。
4.提高客户粘性:售电公司要通过提供个性化的电力供应方案、优质的客户服务等提高客户粘性。这不仅可以确保销售收入,也有利于在现货市场上获取更有利的交易地位。
售电公司应充分利用现货电力市场的机遇,提高市场预测、交易策略、电源组合优化等能力,为自身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
四、实践探索:技术赋能与协作
部分具备前瞻性的企业已着手构建相关能力。例如,彩弘锦产业集团目前在全国20多个省份开展电力交易相关业务,年交易电量200亿+,每年为客户节约用电成本2亿+,每年服务工商业客户1500+;鉴于上述背景,彩弘锦旗下企业重庆玖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一款基于现货市场短期&超短期负荷预测+现货电价预测大数据算法为核心,经营管理、数据分析、中长期交易仿真、日前自动申报、滚动撮合量化交易为框架的新型电力交易管理平台为自身现货市场电力交易盈利保驾护航,亦支持对售电公司盟友开放;同时建设售电公司互助渠道,为售电公司间合同转让、偏差调整提供协商空间。电量互保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售电公司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运营水平。售电公司参与电量互保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供电可靠性和经营稳定性,还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业务创新,从而推动售电公司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