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十年,光伏产业拼的是规模和速度。企业忙着抢装机、降成本,像是在参加一场“资格赛”。但进入“十五五”,比赛的规则变了。光伏不再只是单纯的“发电单元”,而是要成为新型能源体系中安全、高效的一环。这场“决赛”,考验的是光伏如何融入电网、如何创造多元价值、如何支撑国家“双碳”目标。

政策导向:从“建多少”转向“如何用”
政策的风向已经清晰。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核心目标从追求装机量转向提升新能源的“系统友好性”。这意味着,光伏不仅要发电,还要解决间歇性、波动性带来的消纳难题。例如,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和零碳园区建设等政策,都强调光伏与电网、负荷的协同。未来的光伏项目,必须考虑如何与储能、调峰资源搭配,如何适应局部电网的承载力。
产业重点:三条主线,勾勒新路径
光伏产业的侧重点正在向三条主线聚焦:
一是融得进:让光伏发电“发得出来、送得出去”。在西北地区,大型基地需要配套特高压外送通道和灵活性资源;东部分布式场景,则需通过微电网、虚拟电厂技术实现就地消纳。彩弘锦在渝、粤等多省落地的“光伏+储能+微电网”项目,正是通过源网荷储协同,提升了企业绿电的自给率,缓解了电网压力。
二是创造价值:从“发电”转向“能源综合利用”。光伏可以制氢、供热,也可以与农业、建筑结合。例如,彩弘锦为四川汇才集团建设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不仅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还通过碳减排实现环境价值。未来,绿电消费、碳交易等机制将进一步放大光伏的非电收益。
三是担当责任:光伏产业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通过零碳园区、乡村振兴场景,推动全社会减碳;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

从“组件供应商”到“能源规划人”
对光伏企业而言,旧有的“抢装套利”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转向“价值创造”:首先要转变思维,树立系统思维,关注电网安全与整体效率。例如,通过功率预测和智能调度技术提升光伏电站的调度响应精度。其次要抢占场景,零碳园区是核心战场,企业需提供“发储用”一体化方案,现能源自控与市场交易协同;同时要创新技术,在钙钛矿、BC电池等高效技术领域突破,同时探索“光伏+农业”“光伏+建筑”等复合应用。最后要对接政策,主动理解“碳排放双控”等机制,用好绿色金融工具。例如,参与绿电交易、碳普惠政策,将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
“十五五”对光伏产业的要求,归根结底是提供“稳定、可靠、可调度”的系统价值。企业若能以技术为桨、以场景为舟,真正理解电网与用户的需求,就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上行稳致远。光伏的下一程,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能源系统共生共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