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技术与管理,使园区内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并具备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政策设计了清晰的目标体系,以“单位能耗碳排放”为核心指标,并辅以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等引导性指标。
![]()
然而,一个关键却常被忽视的现实是:电力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仅占约30%。这意味着,即便园区实现100%绿电供应,仍只解决了一小部分排放问题。真正的难点,在于占据能源消费大头的煤炭、油气等非电能源的清洁替代——这需要依赖掺氢燃烧、碳捕集等尚未大规模商用的非电减排技术。
不同园区的差异化难题
园区的碳排放结构千差万别,注定其零碳路径无法简单复制。
对于高载能产业集聚的园区,难点在于如何平衡产业转移与深度降碳;而对已建成的成熟园区,则面临更现实的障碍——土地规划调整的刚性约束、绿电直连项目复杂的审批流程,以及技术更新与现有基础设施的兼容问题。
实践中暴露出的矛盾更为具体。例如,某工业园区曾建设了集中的固废处理中心,却因企业普遍认为处理费用过高而导致利用率低下。这揭示出零碳转型中一个深层困境:技术的可行性并不等同于商业的可持续性。
![]()
系统化破局的思考
实现零碳,绝非简单堆砌新能源技术,而是一场需要平衡绿色、经济与安全的长期系统工程。
首先,要从“卖方思维”转向“买方思维”:从业者需真正站在园区和企业的角度,关注其核心诉求——不仅是减排,更是降本增效与竞争力提升。彩弘锦的智能微电网解决方案,正是通过“源、网、荷、储、充”一体化协同管理,在提升绿电比例的同时,力求实现能源成本的最优。
其次,要从“建设视角”转向“运营视角”: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持续运转20年以上的低碳商业模式。这需要精细的运营管理和动态的优化调整,例如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进行负荷预测与调度,避免重蹈部分PPP项目“重投资、轻运营”的覆辙。
同时,要正视非电领域的减排:在电力绿色化之外,必须在热力供应、交通物流等非电领域寻求突破,积极探索工业余热回收、氢能等替代方案。
零碳园区的建设,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它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或资金,更是耐心、智慧和系统思维。短期内,完美实现“零碳”的园区或许凤毛麟角,但每一个在能效提升、光伏安装、储能配置上的微小进步,都是在为最终的质变积蓄力量。

